“你想太多了吧。”
“你很情绪化啊!”
“你怎么这么玻璃心?”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嗤笑某些人。
这些人是想太多了吗?他们很情绪化吗?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吗?不,他们只是比普通人更敏感一点的高敏感人群(HSP)。在全世界,约有20%的人属于这种高敏感人群。

高敏感是一种天性,并不是一种疾病。但高敏感人群常常被人误解,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比如“情绪化”“玻璃心”“太内向”。高敏感的人也因为无法面对和处理自己丰沛的情感反应而感到困扰苦恼。
作为一名高敏感者,心理咨询师艾莉森·莱夫科维茨也一样经历过种种烦恼,深刻体会和了解高敏感人群的特性,也探索和研究出有效而温暖的心理治疗方法。
她的新书《玻璃心也没什么不好》,便是针对高敏感人群的人格特质以及在日常生活、社交场合、人际关系、工作、自我关怀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表现,给出一系列操作简单而又实用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高敏感者练习如何应对和化解困境,缓解高敏感带来的痛苦折磨,找到与自我相处的方式。

高敏感人群主要分为情感/情绪型、想象型、智力型、精神运动型和感官型五种类型或是混合型,分别对不同方面的刺激有着特别敏感的反应。比如情感型容易感知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感觉,也会因为情绪的变化而受影响。
无论是哪种类型,相对普通人来说,高敏感人群有四个典型特征:
① 深度加工信息:深度吸收感官信息,敏锐观察周围环境。
② 易受到过度刺激:身心容易感到不堪重负。
③ 情绪反应强烈或移情:对刺激反应强烈,或能够感同身受。
④ 感知微妙刺激:能够发现自我或环境的细微差别。
通过对大脑的扫描研究发现,高敏感者的脑岛比非高敏感者更活跃,也就是控制感受和意识的大脑区域更活跃,更善于思考。高敏感者的神经系统也会接收英国威廉希尔公司_威廉希尔中文网站的感官信息,容易受到过度刺激,包括社交类、环境类和情绪类的刺激。
高敏感者的镜像神经元也更为活跃,感官敏锐,因此有着深刻的同理心和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感知到外界微妙的刺激和变化。这既是一种独特优势,也经常给高敏感者带来许多困扰,并因此被贴上“情绪化”的标签。
当受到刺激时,高敏感者的本能反应是要么感到焦虑、愤怒、冲突激烈;要么麻木、疏离,回避冲突,压抑真实感受;要么身体出现异常反应,难以控制。
可以说,高敏感者有着自身的“容纳之窗”,当神经系统接收的外界信息“超载”,超出了“容纳之窗”的限度,就会受到过度的刺激,产生强烈反应甚至是受到伤害,出现躯体化反应。
对于不得不承受的外界刺激和内心的冲突,作者提出了9项敏感核心技能,帮助高敏感者发现自己的“容纳之窗”,解决情绪“超载”人员,调节和缓解敏感的神经系统——
1、自我支持/自我养育;
2、认识过度刺激;
3、认识平静可控的神经系统;
4、学会安抚;
5、认识情绪;
6、尊重真理,回应正义;
7、尊重快乐,发展创造力;
8、设定容忍界限;
9、重构困境。